据了解,近年来,微商剧增,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商家们想方设法,针对微信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早期是直接拍照上图、发送活动微信,在客户群中有针对性地发布店铺信息,而后转发点赞、帮砍价、加微信送礼等方式迅速风靡朋友圈。
如今,发送产品小视频、产品反馈评价截图、拍下销售场景视频等直接或间接营销的方式成为商家较量的常用手段。记者调查发现,在很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总能看到这样一些熟悉的小视频:为了证明丝袜的好质量,有人拿着锋利的剪刀用力划过薄薄的丝袜,丝袜竟丝毫无损;将美白牙贴从牙齿上撕下来,原本发黄的牙齿瞬间变得亮白……记者了解到,这是目前很热门的微信营销方式:通过在朋友圈中发送十几秒说明产品质量或者使用效果的小视频,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微营销”流行起来,越来越多实体店商家通过印制二维码名片等方式推广微信号,顾客只要扫描二维码关注即可获取相应的小礼品或者优惠信息,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宣传和营销。对于众多将要开张的店铺,也提前借助微信营销积攒人气,赢得更多关注。
此外,还发展出很多微信代理,特别是在家待业的女性,她们利用朋友圈做成一笔笔生意,成为微信创业队伍的中坚力量。“不用铺租、水电费,不用花钱请人看店,只要动动手指转发,有人下单就能拿到一定提成,真不错!”看着朋友圈里层出不穷的“卖家”,市民张小姐跃跃欲试。
消费者褒贬不一
作为一个“微信控”和“网购达人”,市民陈小姐十分热衷浏览朋友圈。“现在我很少上街,即便约了朋友逛街,也会先上微信看看想买的商品有没有新款,有无折扣。”在陈小姐看来,微信朋友圈俨然成了一个购物导航。因此对于朋友圈的众多微商,陈小姐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方便我随时了解一些购物资讯,遇到合适的就能下单。”
然而,也有不少微信用户对微信营销颇有微词。“集满18个‘赞’,开业当天即可享受全场7折优惠。”近日,记者的一位微信好友在“朋友圈”中发帖请大家帮他“点赞”,瞬间得到众多朋友响应。然而仅仅几个小时后,这位朋友便气愤地告诉众好友:“这条信息不靠谱,去到那家店铺消费后,他们完全没有履行宣传中所说的优惠承诺。”在微信营销中,此类“不靠谱”的现象并不少见。
除了吐槽这些“忽悠”人的商家外,更多的人则是对微商那种连番“刷屏”轰炸的宣传方式甚为反感。“不要轻易添加请求加你为好友的人,对方很有可能是微商。”市民潘女士表示。这句调侃式的话,从侧面道出了当下微信营销的火热程度。“朋友圈已经给各种微商占领,各种宣传方式都有,我最讨厌的就是频繁发小视频的商家。有时打开朋友圈,连续10几个小视频都在说同一个东西,看着就烦。”潘女士无奈地说,对于一些过度宣传的微商,自己只能把对方屏蔽,要不就直接删除。
采访中,有不少市民表示,其实无论商家采取哪种营销方式,只要不过度就可以被接受,最终还是希望消费者能够得到真正的方便和实惠。
警惕微信营销骗局
目前,微信营销几乎是“零”门槛,越来越多的不法之徒瞄准了微信用户,国外代购、爱心信息、虚假客服等都可能藏有骗局,甚至抢个红包都可能造成财产损失。
记者查询发现,网上有关微信营销产生纠纷的报道有很多,比如加微信送礼,礼物是免费的,但是要求微信用户支付几十元的运费,最终礼物没有到手或者货不对板,用户白白遭受损失。多地警方甚至将此定义为新型网络营销骗局,并发布信息提醒市民提高警惕,以防上当。除了这种新型营销骗局,市民在生活中对以下骗局也要多留心眼:“点赞或者转发就送免费游”,据称这种大多数是低价团,业内也称“赌团”,旅游过程中导游会强制游客购物;还有“生病求献血”、“贫困求捐款”、“帮忙找孩子”等传递正能量的文章,这些看似“正能量”的内容,也可能暗藏诈骗电话。
“微信营销的部分行为,当然不排除是一些商家在特定时段对于特定商品或者服务的短时促销行为,但是消费者要警惕被诈骗分子所利用。”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黄女士表示,微信营销活动要谨慎参与,因为对于个人申请的公众账号,无法进行第三方资格认证,一些不良商家因此钻空子。“不要轻易泄露个人身份信息,还有财务信息。扫二维码要慎重,尤其是小群体性的二维码要慎扫。一些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编造的促销信息吸引市民扫描植入木马的二维码,一不小心就会‘中招’。” 黄女士提醒道。
鼠标一点,轻松“看病”。眼下,不少网民,尤其是年轻人一头疼脑热便习惯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网上问诊。医学专家认为,如此看病虽然方便快捷,但隐患颇多,市民若出现症状还应及早到正规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现状 小病痛网上问诊
去年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李小姐近来晚上频频失眠,每晚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2~3小时,这让她倍感痛苦。由于工作特别忙,她就在网上利用搜索工具了解相关情况,“为什么会失眠?”“失眠怎么治疗?”等等。她告诉记者,大学时期自己出门在外,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会上网咨询,久而久之就养成网上求医的习惯。
记者走访发现,像李小姐这样,有小病痛就网上问诊的市民不在少数,特别是年轻人。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小病本就不用上医院,自己在网上浏览帖子作为参考,有时看着合适会自己买点药来吃,病一样也能治好。
随后,记者在搜索引擎上随意输入一个疾病名称,搜出来的结果成千上万。另外,网络上还有不少专门的医疗咨询网站,访问量也节节攀升。据了解,网上求医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自身症状在线搜索,看其他人患此病时是如何治疗的。另一种就是咨询网站的在线医生,并让其开药方。
原因 方便快捷成本低
“去医院看病,挂号、候诊、缴费、检查要排队,进了诊室,遇上人多也不好意思多问,自己对疾病了解不够清楚就得拿着处方去开药了。但在网上就不一样了,只需敲敲键盘、动动鼠标,想了解什么都可以。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到治疗方法、偏方、相关护理情况等,全部清清楚楚。”市民刘女士说。
据了解,市民热衷网上问诊,贪的往往是方便快捷。记者在网上搜索某一疾病时,页面附带了某个医院的链接。点开主页,就弹出对话框询问需不需要通过网上咨询专家,24小时全天都有答复。
此外,低成本也是不少市民选择网上问诊的原因之一。记者发现,网上一些疾病治疗交流吧人气很旺,例如一些食物疗法等,相关帖子被转发的频率很高。“网上相关的病例很多,我们可以把他们的治病方法拿来试一试,说不定真有效。”市民杨先生如是说。还有市民认为,网上问诊对于涉及难言之隐的病症,可以免去很多尴尬,这也是导致网上问诊热门的一个因素。
提醒 可作参考不能依赖
记者上网搜索“网络医生”相关信息时发现,一些比较正规的网站,在搜索结果后大多附有提示:“仅为建议,不能作为诊疗证据,具体诊疗请前往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这说明,网上信息只供参考,不能照搬。
对此,市中医院内科总主任何秀明认为,网上求医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并不十分靠谱。同一种症状,比如咳嗽,发病原因千差万别,寒、热、燥、湿等原因均可能引发,这时当然不能千篇一律采用同个处方。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看病都强调“望闻问切”,正规医生看病,离不开4个资料: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特别是对一些较复杂的病症,仅靠症状描述无法辨别。而且有不少病人自己本身也很茫然,病情无法描述准确,病史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因此专家推断很可能会存在偏差。一些表面的小毛病也可能隐藏着重大疾病,这需要经过专业的医学检查才能确认,也不能仅靠网络的“隔空猜病”。
另外,何秀明还提醒,医疗网站鱼龙混杂,医生资质无法鉴定,也存在很多不可确定的风险。市民可以将网络作为普及医学常识的一种方式,但如果涉及到具体病症,还是应选择权威医院的网络问诊点,比如广东省部分医院设置的网络问诊点求医咨询,或者前往正规医院接受诊疗为好。
桂林和谊互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by HoyeeHD.com 2014-2021
技术部 联系电话:13077667592 QQ:402392617 微信: yoji_wang
渠道部 联系电话:13207730700 QQ:308163896 微信: lee1009
ICP:桂ICP备140063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