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公众平台

白鹭时代张翔:HTML5何时能赶超NaitveAPP

“说好的三年,三年后又三年,三年后又三年……”

《无间道》里梁朝伟这个老梗,在如今互联网圈子里,竟成为了广大程序猿们对HTML5的吐槽。作为W3C众多行业巨头们一手缔造的“嫡长子”,HTML5从诞生之日起,其每一次风吹草动,总能掀起业界的无数遐想。犹记其去年定稿之时便有人撰文预测,HTML5将在三年内彻底颠覆NativeAPP

如今一年已去,HTML5确实已在游戏和广告营销等方面渐入佳境。但在APP领域,它似乎尤是半梦半醒。苹果在11月宣布,App Store累计下载量已破1000亿次,今年相比去年应用交易人数预计会增长18%。而在中国,原生应用市场月活跃用户已经增长到4.5亿,虽然增长速度因抵近了用户总基数而有所放缓,但目前还看不出任何衰减的势头。

HTML5的跨平台性,易用性,以及低成本开发等优势,早已为业界耳熟能详。如果说前些年岁的蹉跎,是因为技术的尚不成熟,那么如今已距定稿一年多了,它为何未能如大众所期待那样阻击NativeAPP呢?

技术只是新市场形成的催化剂,并非直接动因

如果我们在工农业生产领域抛出一项高新科技,它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互联网却是一个例外。在无影无形的互联网领域里,我们很少看见某种市场痛点是由一种新技术来解决,它的解决更多的是依赖着新兴的商业模式。而新兴技术所起到的,往往是一种催化作用。

就拿NativeAPP来说,这种基于移动操作系统的应用开发技术,在90年代掌上电脑流行时,就已经在Palm OS系统里初具规模了。而在06年全球塞班手机超过1亿部后,其开发生态链已经相当成熟。基于塞班系统的APP无论在形态还是在功能上,都与如今的IOSAndroid没有本质区别。

不过彼时,手机上的APP质量参差不齐,体验很差,而且只能趋鹜于娱乐领域。这一亿多移动用户也并没有靠着它们,就实现了互联网生活的移动化。可以说,它仅仅是在“生理”上成熟,而非在“心智”上。

真正把NativeAPP推向市场大舞台的,是苹果的APP Store。它通过打造一个统一的发布与分发渠道,直接连接开发者与用户,为APP创造了绝佳的使用体验。在它推出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APP下载量即狂飙到30亿次,完爆了塞班的同期数据,也一举奠定了APP在今天几十亿移动用户中的使用模式。虽然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Native市场的成熟是早晚的事,但是其直接动因,却是iphoneAPP Store产品的成功设计。正是它们彻底扭转了NativeAPP的发展轨迹。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对于HTML5来说,定稿完成了,技术统一了,这仅仅是其身体成熟的第一步。就像一个初入社会的大孩子一样,它想要建立不世功勋,还有很多路要走。

 

谁才是市场的直接动因

其实,通过上述的案例,我们也可以一窥互联网一种新市场形成的直接动因。总结起来就是:行业巨头、硬件载体、用户行为。并且,这三者之间还存在着互相的作用。

行业巨头的举动,往往对市场上广大的中小玩家有着强大的示范效应。但是,行业巨头是绝不会轻易为某种“技术的愿景”所打动的。换句话说,行业巨头最先遵从的,是市场运行的逻辑,而非技术发展的逻辑。违背这个规律,其结局往往就是充当试验新技术的炮灰。FacebookHTML5技术尚未成熟时贸然推进其“斯巴达项目”,意图以此来打造一个独立的生态王国,不过由于性能等种种原因,它最终于2012年被迫停止,以致损失惨重,这正是一个鲜活的反例。

近两年,360、百度也开始推出自己的Web应用中心,但他们的步调一直非常谨慎。2014年,百度轻应用中心的入口被一调再调,最后放到了二级页面一个偏僻的角落,导致流量惨淡。相反,其手机助手倒是搞得风生水起,一跃而成为了国内应用市场的三巨头。

上溯到根本原因,还是用户的行为难以改变。HTML5技术对于开发者和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利,但对于当前的广大用户而言,优势却不太明显。用户们已经被Native应用市场所洗脑了,觉得手机应用,天然就是下载、安装而后在桌面使用,那他们为什么每次都要打开浏览器去搜索某款Web应用呢?如果将Web应用打包,放进Native的应用市场里,一来苹果等巨头市场不答应,二来这实际上也相当于延缓了HTML5时代的真正到来。

HTML5涅槃之路:“农村包围城市”,创造新的用户行为

相比于百度和360旗帜鲜明的尝试,微信的步子要低调得多,它的公众平台并没有牵扯任何HTML5或者轻应用的名头,但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HTML5阵营——有近三百万个公众号,已经采用了HTML5相关的开发技术。

微信并没有直接告诉用户,这些HTML5做的公众号性能多么先进,多么好用,它只是以解决互动沟通为目的,悄悄的圈住了那些玩不了NativeAPP技术的用户——中小企业、实体商户、自媒体。这些单位和个人仅仅希望用互联网去展示信息,完成与客户交互。这是个很简单的需求,但在Native应用市场里实现成本却太高昂了。所以,微信发掘了这个市场空白,创造了一批新的用户行为,HTML5也得以站稳了一片阵地。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去浮躁的想象,HTML5怎么才能替代我们手机里那些社交、娱乐和工具性的NativeAPP。微信的案例告诉我们,HTML5也可以搞“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先去满足那些看似简单,但却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新需求,创造新的用户行为,再来一步步包围、改变旧的用户行为。

目前各大应用商店里NativeAPP的总数仅有150万款左右,而中国尚有近7000万家中小企业,以及近亿家商户未曾布局移动互联网。这些数量庞大的经济单位,未来很可能会以Web的形式融入到超级APP中,为互联网用户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的服务。这种超级APP+web的模式将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快速的吸聚乃至垄断移动端流量,而HTML5也将会在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下,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可以试想下,未来消费者们任意进入一家小餐馆、商店,到访一家公司,都会通过扫码参与其提供的互联网服务,还有其它更多脑洞大开,连接互联网、硬件与用户的创新设计。在这种情境下,HTML5将潜移默化的教育用户,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用户习惯。当有一天用户们被浏览器上极为便捷HTML5内容宠坏以后,恐怕就该是手机第二三屏里的NativeAPP们淡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桂林和谊互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by HoyeeHD.com 2014-2021
技术部 联系电话:13077667592 QQ:402392617 微信: yoji_wang
渠道部 联系电话:13207730700 QQ:308163896 微信: lee1009
ICP:桂ICP备14006337号-1